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外匯.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外匯. Show all posts

Wednesday, January 31, 2007

中國巨額外匯如何運用 各部門競爭激烈

中國外匯存底超過一兆美元,據報導,對於如何使用這筆巨額外匯,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商務部、財政部、人民銀行等部門各有立場,為爭食這塊肉,背後角力競爭激烈。
據廣州「二十一世紀經濟報導」的報導,對於如何解決外匯存底過多問題,不同部委各有打算。國家發改委提議擴大國外的資源購買,增加資源儲備。商務部建議增 加對外投資,到國外設廠辦企業。財政部準備增發國債購買外匯,同時主張與人行共同管理。人行則打算加強匯金公司,擴大匯金的投資規模。

報導說,這些建議言之成理。不過在現行體制下,各部門都從自己的立場提出建議,而沒有一個全面的戰備安排,表面上是管好自己的事情,避免把手伸向別的部門,但背後卻潛藏著部門間的權力競爭。

據中國人民銀行的統計,到去年年底,中國外匯存底達一兆零六百六十三億美元,較前一年增加兩千四百七十三億美元,將全球排名第二的日本遠遠拋離。

不過,外匯存底並非愈多愈好,龐大的外匯可能引起內外經濟失衡等一系列嚴重問題,引發人民幣升值壓力。

人民幣升值影響山東人生活 出境消費更實惠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連創新高,自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累計升值幅度已超過了4%。人民幣升值對百姓生活、企業經營究竟有何影響?市民該如何打理手中的美元?記者近日對此進行了採訪。

  出境消費更實惠

“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為人民幣7.7757元。”1月24日,看著中行濟南分行營業廳電子屏上顯示的外匯牌價,市民鄧先生高興不已。他告訴記者,女兒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讀書,一年的花費約4萬美元,按照原來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8.27來算,需要33萬多元人民幣,而如今只要31萬元左右。“一年可以省下2萬元人民幣呢。”

在省城一家媒體工作的孫先生,元旦去澳大利亞度蜜月。大約在一年前,他的同事也去澳洲遊玩過,花費大約4000美元,按當時人民幣 匯率8.11計算,折合人民幣32440元。而孫先生此次旅遊花費也在4000美元左右,因為匯率變成了7.82,折合人民幣31280元,比同事少花了 1000多元。

記者注意到,隨著人民幣升值,“出境遊要降價”的猜測就一直不斷。一家經營出境遊業務的旅行社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在我省俏銷的 出境線路,大多以成本價格推介銷售,旅行社利潤往往要靠遊客在境外的購物來彌補。因此,人民幣升值對團費的影響不會非常明顯。“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遊客在 國外購物會明顯感覺到比以前便宜。”

即使不出境消費,市民也即將在某些方面嘗到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實惠。比如汽車,省城福特進口車經銷商告訴記者,目前省內進口車都 是從中國總經銷處提貨,基本是以人民幣來結算,儘管目前還沒有接到總部相關價格調整的通知,“但如果人民幣繼續升值,不排除‘五一’前後汽車降價的可 能。”

  美元如何保值增值

人民幣一天天升值,銀行裏有著幾千美元存款的省城市民李先生再也按捺不住了,看著自己的美元資產一點點縮水,他毅然決定把這些美元換成人民幣,然後投資股市。

“美元存款的客戶減少了三分之一。”省城一家國有銀行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人民幣儲蓄利率經過幾次調整,已接近同期外匯存款利率。以一年定期存款為例,人民幣存款利率為2.52%,美元存款利率為3%,後者扣除交易手續費後,兩者到期稅後收益已相差不多。

“是否要把美元早日結匯成人民幣,應該因人而異。”中國銀行濟南分行資金業務部經理高新萍告訴記者,現在人民幣升值加速,一般情況下可以選擇售出,但如果近期有出國需求,或家中有子女要在近期出國留學,就不應過多考慮升值預期的影響,而應該保留外幣。

手中保留美元,如何保值增值?交通銀行濟南分行國際部理財專家張貽陸分析認為,很多市民只看到了人民幣相對美元在持續升值,但卻忽 略了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人民幣並不是對所有的外幣都升值。比如相對英鎊和歐元,人民幣反而“相對貶值”,從匯改到現在,人民幣相對於歐元實際已貶 值4%左右。

市民可以將手中持有的利息較低的外幣,換成另外一種利息較高的外幣,增加存款利息收入,也就是俗稱的“炒匯”。張貽陸舉例說, 假如手中有2000美元,在去年初歐元對美元中間價為1.19時,將美元換成歐元,可獲得1680.67歐元,僅持有半年後,6月份將歐元以中間價 1.29的兌換價格,換成近2168美元,短短半年內獲利168美元,收益高達8.4%。“投資‘非美元’貨幣來實現財產增值,相對來說,是一種低風險、 高回報的理財方式。”

專家建議,如果市民投資與美元挂鉤的外匯理財產品,現在最好做短線投資,比如一個月或三個月,以規避人民幣升值風險。

企業避險有“巧招”

對企業而言,人民幣升值是把“雙刃劍”。進口企業成本降低,人民幣升值會帶來不少實惠;出口企業收進美元賬款,卻要承擔一定的利潤損失。

“去年國慶節前夕,一筆國外剛收回的賬款當日未能及時到銀行兌換成人民幣,結果第二天恰逢匯率波動,公司一夜之間損失10餘萬元!”省內一家牛羊肉出口企業的財務經理陳梅,談起這次損失至今還有些心痛。

省外經貿部門人士介紹,人民幣匯率呈現長期逐步小幅升值的趨勢,由此帶來的對出口行業的衝擊,正在持續不斷地顯現,尤其體現在家電、紡織、食品加工等微利產業。

針對這些情況,人民銀行濟南分行有關專家認為,外貿企業可以嘗試利用各種現代金融工具,來規避匯率風險。

“現在各家銀行都陸續推出了各種匯率避險產品服務。”高新萍介紹說,對於不同類型的進出口企業,銀行提供了不同的匯率避險工具,包 括進出口押匯、即期結匯、遠期購匯等服務。她舉例說,出口企業可以與銀行簽訂購買或出售外匯的“遠期合同”,約定在未來的某個時間以合同中已確定的匯率買 賣兩種貨幣。比如某進口企業預計6個月後,將向國外進口商支付一筆美元貨款,為鎖定財務成本,該企業可以與銀行提前簽訂遠期售匯合同。這樣,6個月後無論 匯率如何變化,該企業都可以按照事先約定匯率,用人民幣從銀行購買美元貸款,提前鎖定匯率風險。“此外,如果企業出口時選擇以歐元結算,也能有效減輕匯率 變化帶來的風險。”

省城金融業專家認為,儘管目前國內商業銀行不斷推出新型匯率避險產品,但在產品結構、收費標準等方面與企業的需要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企業在巧借銀行產品化解匯率風險的同時,應該把更多精力放在研發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產品上,從根本上提高產品出口利潤率。

外匯理財中有多少看不見的風險

新民晚報消息,近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屢創新高,本月24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達7.7735。人民幣的不斷升值,使手中握有外匯的人急于尋找 出路﹔各商業銀行則推出了名目繁多的外匯理財產品,令人眼花繚亂。外匯理財產品中確有很多不錯的產品。然而,有一些理財產品卻充滿了風險,甚至是陷阱。

1-流動性風險不可不防范

流動性風險是指不能對理財產品進行提前獲取現金而帶來的損失。外匯理財產品的設計都有時間限定,短則3個月、半年,長則3年、5年不等。由于投資者在理財 前沒有考慮周全或突然急需用錢,不得不中斷理財,往往造成較大的損失。如某商業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合約上寫明,該理財產品年收益率為3.65%,期限兩 年。如果投資者履行合約,兩年期滿可以得到如上收益﹔如投資者違約,未到期提前支取,沒有投資收益,還需向銀行繳納2%的違約金。過了1年,一位投資者因 兒子結婚,看中了房子首付錢不夠,只得向銀行提出“提前中斷理財”,并支付違約金2%。

有的銀行在設計外匯理財產品時,把流動性風險完全推給投資者,投資者承擔了風險,卻往往得不到任何收益。某商業銀行推出“銀行可單方面提前終止”的美元理 財產品,合約中規定,該理財產品年收益率為2.52%,期限3年,銀行可在事先約定的時間里不需要經過客戶同意,單方面決定是否提前終止該產品。該銀行將 投資者的外匯集中起來,到國際金融市場進行操作,當預計可以獲得較高利潤時,就把理財合約進行到底﹔當國際金融市場劇烈波動,投資有風險時,就會提前終止 該理財產品,避免承擔損失。屆時投資者即使不愿意提前中斷,也必須被動接受。對于這種“單方面可終止”的格式理財合約,投資者在參加時,一定要慎之又慎。

2-“漂亮數字”玩起障眼法

為了吸引投資者的眼球,有的理財產品玩起了數字游戲,打著“高收益”的幌子,在漂亮數字背后設下陷阱。如某商業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收益率為13.5%,經 仔細了解,才知道這13.5%是3年的總收益。有的理財產品雖然規定了較高的預期收益,但條件苛刻,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某理財產品收益率是與某種外匯 波動的范圍挂鉤的,每個季度的第一天,如果歐元/美元的匯率在1.2~1.225范圍內,就有1.5%的利潤派給投資者﹔如果不在這個范圍內,本季度利潤 為零。如果每年每季度第一天的匯率范圍都符合要求,那么投資者可以獲得4×1.5%=6%的年收益率,這也是銀行所謂的最高預期收益率。但如果沒有一天的 匯率在范圍內的話,投資者獲得的利潤為零。如果投資者去交涉,對方會說,預期收益

并不等于實際收益。當然,這種風險銀行一般是不會告訴投資者的,吸引人的那個“預期”收益,僅僅是個預期而已。

還有“累計收益率”也是個非常迷惑人的詞。有的理財產品上寫著:本理財產品挂鉤港股,無論升跌,皆可獲利,累計收益率為6%。粗一看,有6%的收益,不低 了。但累計收益率是“把多個收益段的收益相加”。比如,年收益率為6%,當然不錯﹔但如果是2年的累計收益,就顯得低了。所以,累計收益對投資者來說只是 一個相對概念,只有明確了產品的期限,才能真正計算出產品給投資者帶來的真實回報。投資者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一定要仔細閱讀條款,看清楚產品收益的計 算方式,然后將其折合成年收益率,這樣才能對不同理財產品進行比較。

3-保本承諾難抗匯率風險

在外匯理財中往往容易被忽視的是匯率變動的風險。2005年7月21日央行公布執行新的匯率政策并將人民幣升值2%之后,對原先購買外匯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來說就蒙受不同程度的損失,且理財產品期限越長,可能遭受到的損失也越大。

一部分投資者由于工作忙,沒時間關注匯率變化的趨勢,受到了損失。比如,有的商業銀行推出的外匯理財產品寫明:“如果未來一年內人民幣匯率高于8.27, 則投資者獲得的年收益為4%﹔如果未來一年內人民幣匯率低于8.27,投資者可獲得0.5%的年收益”。如果對人民幣與美元匯率變化稍加關注,一般不會去 參加這項理財產品。在目前的政策環境下,人民幣已經進入了升值周期,貶值的概率非常小,投資者獲得4%的年收益也就基本沒有機會了。

有的銀行推出“保本”外匯理財產品,承諾100%保本。“保本承諾”始終是讓人心動的一個條件,畢竟投資者的第一種心態是保証資金的安全,在這個基礎上再尋求資金的增值。

然而恰恰是這個意在保護資金安全的“保本承諾”,成了資金不安全的最大隱患。即使投資者完全按照合約條款屆時取回了本金,由于匯率的變動,此“本金”已不 同于那“本金”,即使資本金的數量還稍有增加,幣值與面值之間已發生了很大的背離。這時,投資者不僅損失了外匯儲蓄利息,如果是用人民幣換美元購買長期與 利率挂鉤的外匯理財產品,還要承擔人民幣升值和外幣貶值帶來的損失,因為匯率變化帶來的損失往往比得到的利息收益要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