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31, 2007

“基金熱”還能熱多久?專家建議應及時宣示風險

正在讀博士的小王和丈夫從2005年就開始投資買基金,他們目前在基金上的投資已達20萬元左右。“我們家現在的理財結構是定期存款+基金+保險。”她對自己的“理財經”頗為滿意。

由於收益還不錯,小王的公公婆婆也買了一些。

“我們跟大多數人想法一樣吧,看好股市。”她說,“基金公司可以為我們降低風險,他們能了解到更多的資訊。而且相比銀行儲蓄來說,基金收益還是好一些。”

“我們一般會同時買幾隻基金。”小王告訴記者,她周圍買基金的人一般是有金融知識和投資理念的人。

與小王購買基金前的權衡利弊相反,在北京的一家銀行,正準備拿出2萬元錢購買基金的朱先生卻沒想那麼多。他說:“看到別人買,我就買了,試一試唄。”

居民存款外最多的金融資產

6100 多億份、700萬戶——2006年中國國內基金規模和基金新增開戶數雙雙創出歷史新高。而2006年新基金的發行也可謂屢創紀錄:工銀瑞信穩健成長基金于 2006年12月1日正式開始募集,發行當天勢頭火爆,為避免基金規模過大,並充分考慮投資人利益,該公司于發行第二天緊急公告終止募集;而嘉實策略增長 首發規模400多億元,一天內就發行完畢……

據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2006年第四季度全國城鎮儲戶問卷調查顯示,去年第四季度選擇基金作為最主要金融資產的居民人數,從上季度的6.7%猛升至10%,基金已成為中國居民家庭除儲蓄存款外擁有最多的金融資產。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何德旭認為:“顯然不是因為投資者對‘基金理財’有了新的認識,而是因為在2006年股票市場大幅上漲的背景下,投資 基金獲得了相當可觀的回報,讓投資者切實看到或者感受到了‘基金理財’的好處。正是因為這樣一種示範效應,使相當多的即便是對投資基金並不了解的投資者也 加入到了‘基民’的行列。”

工銀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邵光華也有自己的看法:“近幾年,中國經濟迅猛發展,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隨之大幅增長,居民對各種投資理財產品的巨大需求一直客觀存在,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基金還有更大發展空間

面對基金業的繁榮,有人認為基金業目前有過熱趨勢。

“這樣的增長幅度和趨勢,相對於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貨幣市場的發育水準,相對於投資者對投資基金的了解程度、駕馭能力,相對於基金管理者的操作經歷、管 理水準,相對於相關監督管理部門的水準和能力,確實有些過快、過猛、過熱,以至於讓監管部門不知所措,讓投資者無所適從,讓基金管理者和部分仲介機構手忙 腳亂。”何德旭表示。

邵光華則認為,2006年的基金投資收益在2007年不太可能複製。他建議投資者應調整合理的收益預期,保持長期投資的理念。他同時認為,雖然2007年1月以來,新基金髮行速度放緩,但據有關專家預測,2007年基金銷售市場將依然紅火。

“今年將是中國基金業從成長階段到成熟階段過渡的第一年。如何從爆發性成長過渡到平穩而持續的增長,需要市場參與各方擯棄浮躁心態。要充分認識基金‘代客理財’的本質,在堅持長期投資理念、嚴格有效控制風險的基礎上,腳踏實地做好投資研究和投資者教育工作。”

他說:“相對國外而言,基金在中國國內居民金融產品中的比重還比較小。可以預見,這個比重在今後還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與發達國家的基金理財相比,我國的基金業還處於起步階段。”何德旭表示,“雖然目前基金火爆,但從基金的絕對規模來看,與發達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特 別是在基金公司的運作規範化、法規制度建設及監督管理水準等方面,我們與發達國家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們的投資基金髮揮的作用還不是很明顯。在這個意義 上,我國投資基金的發展任重道遠。”

應及時向民眾宣示基金風險

針對去年基金不菲的賺錢效應以及當前很多老百姓加入基金投資行列,專家們建議,應該向民眾宣示基金的風險。

何德旭認為,有必要“幫助‘基民’對投資基金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除了幫助他們掌握投資基金的基本知識,還應該提醒他們對基金公司、基金經理、投資技巧、政策環境等有一個大致的把握,從而具備基本的辨別能力和判斷能力。”

專家們提醒,要特別注意基金投資熱中的一些現象。

何德旭說:“目前一些人通過貸款、借款、典當房產等來投資基金,這是不夠理智的。我們說基金理財風險小,是相對於股票投資、期貨投資等而言的。事實上,基金投資同樣面臨著一些風險,如資本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水準差的風險等。”

No comments: